檜柏銹病,梨赤星病(也叫梨銹病),屬擔子菌綱,銹菌目。病菌為轉主寄生,完成一個生活史,有四種孢子階段。完成一個侵染循環,必須要求兩個寄主存在,缺一不能發病。近年來隨著城市綠化面積的發展,栽植檜柏類樹種的增加,致使臨近城區的蘋果園尤其梨園發病嚴重。據觀察,該病冬季寄生危害檜柏嫩枝,其中以蜀檜、龍柏發生較重,花柏、刺柏次之;夏季寄生主要危害蘋果、梨、各類海棠、山楂的葉果和嫩枝,其中以梨樹危害最重。 (一)癥狀:梨葉發病初,呈現橙黃色圓形斑點,逐漸擴大至4至8毫米,其上生許多黃色小點,并分泌粘液。這是性孢子器分泌孢子。性孢子借昆蟲傳帶進行授精活動。粘液干后,呈現許多黑色小點,即病菌的性子器。病斑進一步發展,正面微凹陷,背面隆起,并產生許多管狀物,即病菌的銹子器。以后病斑變黑,葉片向內卷曲枯死、脫落。新梢、葉柄、果柄、幼果發病,癥狀同前,不過先出現性銹子器,后出現銹孢子器,都在同一部位。病部龜裂,硬脆易折斷,果實畸形。在檜柏上主要危害嫩枝、針葉,病部出現紅褐色小瘤,即病菌的冬孢子角,來年3至4月間冬孢子遇雨膨大,成為桔黃色膠體的花朵狀,即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、擔孢子。雨后天氣干燥時,冬孢子角立即干縮成污膠狀。 (二)病原:Gymnosporangium haraeamum Sgdon 病菌完成一個生活史,有四種孢子階段,性、銹孢子產生在梨樹上,冬、擔孢子產生在檜柏上。性子器盂狀、半埋寄主表皮下,有孔口外露,大小為120至170×80至120微米,內生無色、單胞、橢圓形的性孢子。性子器內還有許多細長的受精絲從孔口伸出外露。銹子器通常產生在梨葉背面,是細長的管狀物,大小為2.5至4.0×0.3至0.5微米,是由性孢子與受精絲交配后,產生的雙核菌絲形成的,內有許多銹孢子。
檜柏上的瘤狀物,即冬孢子角,表面生一層長柄的冬孢子,大小為33至62×14至28微米。冬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2至24℃,低于6℃或高于30℃時,均不萌發。 (三)病害的侵染循環及發病規律:每年3至4月間,冬孢子角遇雨萌發,產生擔子和擔孢子,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梨樹上,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發芽,從表皮直接侵入梨的發病部位,完成侵入最快只需2小時。侵入后的菌絲在寄主細胞間擴展,約在5月間出現性子器,6至7月間出現銹子器,銹孢子于9月成熟,散發空中,不再侵染梨樹,而借氣流傳播至檜柏上,萌發侵染檜柏嫩枝和針葉,形成菌瘤越冬,來春形成冬孢子角,完成其侵染循環。擔孢子在氣流中,很易失去活力,其有效傳播范圍為5至10公里。故兩種寄主相近、春雨多時病害較重。
(四)防治:根據轉主寄生的特點,關鍵在于兩種寄主不宜栽植過近,起碼相距10里以外。 在不能砍伐檜柏樹的地區,要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,徹底鏟除病原,對兩者進行噴藥保護。
(1)9月下旬和10月上旬,向檜柏上噴布兩次1至2度石硫合劑,以防銹孢子侵染檜柏而形成冬孢子角,亦可在擔孢子傳播之前,于4月上旬向檜柏上噴4—5度石硫合劑。
(2)梨樹開花前,噴200倍波爾多液,或500倍代森鋅、800至1000倍代森錳鋅進行保護,最好花前花后各噴一次。在侵染初期,在梨樹上噴1000倍三唑酮,能殺死初期侵入的孢子,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。
1.癥狀:檜柏銹病危害檜柏針葉和嫩枝,初為黃斑點,后隆起頂破表皮露出紅褐色的圓錐形或雞冠狀物,單個或數個相連,即為冬孢子角。春雨后遇水膠化呈橙黃色花朵狀的膠狀物,冬孢子即在此膠狀物的表層。
2.發生特點:菌絲在檜柏上越冬,翌年春產生冬孢子角遇雨萌發產生擔孢子,由風傳播。在春季溫暖多雨的年份,發病嚴重。
3.防治方法:冬天剪去檜柏上的重病枝。10至11月份在檜柏上噴0.3%五氯酚鈉、1波美度石硫合劑的混合液,可防止銹病孢子的侵染。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萌發前噴1至2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等量式160至200波美度波爾多液2至3次7至10天噴1次。